福建的烧肉粽,向来有名。每到端午前后,街头巷尾便飘散着一种异香,非兰非麝,引得行人驻足。那香气里裹着糯米的甜腻,又夹些五花肉的油脂味,偶尔还透出香菇与虾干的鲜气,混在一处,倒也并不冲突。
肉粽之制,看似简单,实则内里大有讲究。糯米需先浸泡,吸足了水分,再与酱油、五香粉等物拌匀,染作酱色。肉则取五花,肥瘦相间,切作大块,用糖、盐、酒腌渍过夜,使其入味。辅料有香菇、栗子、咸蛋黄之类,各随人意。粽叶须是新鲜的,洗净焯水,去了生涩气,方能包裹。
包粽之法,我见过老妪为之。枯瘦的手指将两片粽叶叠成漏斗状,先填入一勺米,次第放入肉块、香菇等物,再覆以米,包紧捆牢。动作之熟练,竟如机械一般精确。包好的粽子棱角分明,绿莹莹的,排在一起,煞是好看。
煮粽最费工夫。大锅深水,粽子没入其中,需煮上四五个钟头。火候不到,米粒夹生;火候太过,又容易散开。故煮粽人往往彻夜不眠,守在灶前,时时查看。那水汽蒸腾起来,带着粽叶的清香,弥漫一室。
展开剩余44%待粽子煮好,解开细绳,剥开粽叶,便见米粒已呈琥珀色,油光发亮。咬一口,糯米黏软,猪肉酥烂,肥油渗入米中,更添滋味。香菇吸足了肉汁,鲜香扑鼻;咸蛋黄沙沙的,略带腥咸,恰好解了油腻。
然而现今市上所售肉粽,多有偷工减料者。米多肉少,且肉块瘦小如指甲盖,咬下去,满口糯米,寻不见肉味。更有甚者,以劣质猪肉充数,嚼如木屑。如此粽子,不过徒有其表罢了。
我常想,一种食物之兴衰,亦可见世道之变迁。旧时人家,包粽子是件大事,材料务求上乘,制作不厌其烦。而今人生活匆忙,但求速饱,谁复有闲心慢工出细活?肉粽之味,或许终将沦为记忆中的一抹幽香。
那香糯与肉香的完美融合,恐怕只有在老妪布满皱纹的手中,才能得以延续罢。
发布于:湖北省垒富优配-最专业股票配资论坛-炒股配资官网网址-股票小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