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突然加速上涨,让市场措手不及。0.9%的环比增幅刷新了三年来的新纪录,也让美联储的降息预期蒙上阴影。数据显示,服务业和贸易类价格成为推升主力,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谁又将为这波成本转嫁买单?
今年7月,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PPI数据显示,生产端价格全面抬头:环比涨幅达到0.9%,远超市场普遍预测的0.2%。同比来看,也从6月调整后的2.4%跳升至3.3%,为近半年新高。如果剔除食品、能源等波动因素,核心PPI同样大涨——同比增速达到了3.7%。不少投资者关心,这一轮“出厂价”上涨,会不会很快传导到消费者身上?
在陆家嘴金融交易会上,一位国内大型基金经理向笔者透露:“我们注意到美国制造业链条上的原材料和运输费用近期都出现明显回升,美企利润承压,不排除部分行业已开始小范围提价。”Wind终端同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出口型龙头如海尔智家(600690.SH)、立讯精密(002475.SZ)二季度海外订单毛利率均有下滑迹象。这说明全球供应链对美国产业链变化反应极其敏感。
政策层面看,本轮PPI飙升与贸易摩擦升级密切相关。特朗普政府推进的新一轮关税措施直接推高了贸易类别商品的成本。据财联社报道,仅7月份服务类产品价格就暴涨1.1%,而贸易板块更是攀升2%。券商中国援引中信证券研报观点认为,“结构性去杠杆”背景下,美国企业短期难以完全消化额外关税压力,中长期可能选择逐步向终端用户转嫁成本。但中金公司则持不同意见,其最新报告指出,由于消费需求尚未出现明显疲软,美企或会阶段性吸收部分冲击,以维持市占率。
值得注意的是,高盛集团日前发布研究称,到今年10月,美国消费者将承担67%的新增关税负担;12月底前,个人消费支出(PCE)物价指数预计同比增长可达3.2%。如果这一预测兑现,将直接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空间。“降息窗口或被迫后移”,这是华泰证券在最新策略会上给出的判断。
事实上,从历史经验看,每当生产资料大幅提价但CPI尚未同步跟进时,总有一批企业试图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来缓冲利润挤压。例如2021年铜铝等原材料大涨期间,美的集团(000333.SZ)曾通过全球采购和柔性供应链管理,实现毛利率逆势提升。而本次事件中,多数受访业内人士表示,“短期内更多还是‘自我消化’,但若未来两季原料继续走高,下游零售必然迎来补涨。”
专家访谈实录:某券商首席经济学家李明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目前通胀还没全面传导至终端,但若服务业与贸易领域持续走强,很快CPI也会水涨船高,对普通家庭生活成本带来实际影响。”
延伸来看,此次美国PPI异动还可能引发以下二级效应:首先,大宗商品进口国如中国、印度面临输入型通胀风险,上游定价权争夺趋于激烈;其次,跨境支付结算平台业务量或阶段性放量,因为企业急于锁定汇兑及采购成本。此外,同花顺行业热度榜显示,本周物流、电商板块关注度显著提升,与上述趋势形成呼应。
针对当前局势,有三项建议值得关注:
1.资产配置方面,可适当增加黄金、大宗商品ETF等抗通胀资产配置比例,用以对冲潜在美元贬值风险。
2.对于出口型制造企业,应提前布局多元化供应链,在东南亚、中东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分散运营风险。
3.普通投资者宜警惕盲目追逐“通胀概念股”,结合上市公司实际盈利能力甄别优质标的,而非仅凭题材炒作入场。
认知误区提醒:“只要看到PPI上涨,就认为所有资源股都会受益”其实并不准确。现实情况是,如果下游需求不足,即便上游提价也难以真正落地。因此投资需回归基本面分析,而不是简单套用公式逻辑。
表格 | 旧版vs新版关税政策差异
| 项目 | 旧版政策 | 新版2024年执行 |
|----------------|------------------|--------------------|
| 钢铝制品 | 部分豁免 | 全部征收25% |
| 半导体设备 | 无明确限制 | 加征15% |
| 家电/电子产品 | 税率5-10% | 税率提高至20%-25% |
券商观点分歧:
- 中信证券:预计四季度美联储仍有望小幅降息,但节奏放缓;
- 中金公司:货币宽松窗口被迫推迟,下半年美元流动性偏紧;
- 华泰证券:建议重点关注避险资产表现,把握周期品波段机会;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产业震荡,是选择主动防守还是伺机进攻,你会怎么做?”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百度带货夏令营#
垒富优配-最专业股票配资论坛-炒股配资官网网址-股票小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