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局势有多紧张吗?当初雄霸一方的蜀汉,如今主力将领不过三五人,全国撑死十万兵,外强敌如狼似虎、内缺粮乏将。最有名的那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也差不多就这时候流传开来。诸葛亮呢,千叮咛万嘱咐,把汗血兵书都传给了姜维,可惜姜维那会儿还真就是个“新人”。实际能拍板的大佬,其实另有其人。这局面,到底怎么形成?蜀汉那点儿家底是怎么一步步玩光的?姜维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香饽饽”的?别急,咱慢慢扒——等真相浮出水面,你敢保证自己不会大吃一惊?
很多人一提到三国后期的蜀汉,马上想到姜维:北伐高手,诸葛亮衣钵传人。可这印象是三国演义的功劳,历史上姜维在诸葛亮去世时,根本“连及格线都没够”!当时,军中真正说了算的,是吴懿、王平和马忠三位硬茬子。蒋琬、费祎虽然调兵权柄在手,但他们着重内政和决断,前线打仗靠的还是那仨大哥带兵冲锋。你以为姜维一夜变天,从策马少年就坐上帅位?其实他数年间都只能领不足万人马,连北伐都是夹缝求生,基本受制于人。有人传诸葛亮托孤于姜维,是不是被小说“带偏了”?更刺激的是,这几位“老管理”之间,也并非铁板一块,各有各的算盘。究竟,姜维凭什么后来能往上爬?难道胆子比别人大几圈?还是蜀汉根本选不了更好的人?
咱先来剥一层“蜀汉兵力”的洋葱皮。诸葛亮刚去世那会,蜀汉兵力十万上下,论分配跟现在的大区经理差不多,汉中是最大本营。汉中军区,三、四万人马由吴懿说了算,外加国舅爷身份,姜维望尘莫及。吴懿只干了三年,可把汉中稳得妥妥的。吴懿一走,王平顶上来,阵容一度膨胀到六万人,是蜀汉最后几年“家底最雄厚”的时刻了。王平当老大,不但能单挑魏军,还兼顾新老交接。南方的马忠呢?多年来守着南中,实际也是一块硬骨头。成都兵力紧急时,马忠还能调回成都撑腰。平时南中得有一万以上兵,关键时候两面出击。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蜀汉体系里,初出茅庐的姜维就是个“小透明”,那时想调兵北伐,还得看费祎、蒋琬脸色,管理权限卡得死死的。百姓怎么看?说实话,那会儿“蜀汉稳不住”的声音已经上来了,老百姓纷纷盼太平,日子就像冬天的炕头,能苟一天是一天。
表面上,蜀汉局势似乎挺稳。经过吴懿三年,汉中小日子过得不错,没出大乱子。王平继位后,也曾达到鼎盛——兵力多、防线稳、外敌按兵不动。西线马忠坐镇多年,成都蒋琬、费祎主抓内政,体系看着有条不紊。费祎当“话事人”的时候,还对姜维“严加看管”:你想北伐可以,但兵不能多,基本不准玩命。给你一万人,不能浪。小姜维当时只能悄悄积累口碑,哪来机会拔尖?那时,国内外也有“姜维无人问津”的小道消息,甚至有人批评中枢粘贴复制诸葛路线,实在没什么底气创新。其实,表面风平浪静,暗地里乱象丛生:各地兵源不断消耗,内部将领勾心斗角,蜀汉的根基如同旧房子的地基,到处都是裂缝。反方看得清楚:皇帝刘禅软弱,文官权力掣肘武将,蜀汉已然无力支撑新北伐,姜维想再创神话?有点天方夜谭。
说起蜀汉内斗,真正的大瓜来了:诸葛亮去世、魏延含冤死、杨仪权欲熏心自毁,整个高层集体洗牌!吴懿三年后病逝,王平撑场子,一度让汉中成了蜀汉的铁壁。可谁能想到,王平后期镇守过程中,蜀汉竟然“人困马乏”,再也没有像样的年轻将领补充。马忠虽久经沙场,南中新兵却难以调动主力。关键时间,内政重臣蒋琬、费祎,表面上压住姜维,实质是怕他折腾大动作,兵力一律卡死在安全线。这样搞法的结果呢?就是姜维这只新秀,再想往上爬其实靠的不是天赋,更像是长江水退后的“河床裸露”——优秀的人都没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留下来的人。北伐屡屡受挫,国内怨声四起,人才断档,军队气数已尽。到了公元249年,蒋琬、费祎接连去世,姜维才实打实坐上了蜀汉“军事一把手”。真正扭转乾坤的,不是姜维逆天崛起,而是蜀汉“无牌可打”、山穷水尽。前文关于军权分配的埋线,这时全部爆发:没有新老接替,姜维成了“最后一张牌”!
看似姜维独掌蜀汉兵权,历史进入新阶段,局势真的稳了吗?可惜,危机其实愈发严重。蒋琬、费祎故去,吴懿、王平、马忠相继隐退或逝世,蜀汉军政全线换血。姜维终于熬成主帅,手握兵权,却已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各地兵员折损严重,经年战乱导致兵员凋零,蜀汉底子早已掏空。这个时候,再想北伐,已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敢不敢赌命。国内将士士气低落,百姓对外战心生厌倦,有人开始嘲笑当年“蜀中无大将”的调侃,如今看来更像诅咒:诸葛亮的方案,到姜维手里,成了死循环。与此同时,魏国实力却强力反弹,东吴自己也顾不上蜀汉死活,想求援等于“对牛弹琴”。没了大佬撑腰,姜维屡败屡战,政策更是夹在朝堂争权大佬之间。原本期望“中兴”的蜀汉沉浸在自己营造的虚假稳定,步步滑进泥潭。解释权在反方手里,他们说得更明白:姜维手上虽然有兵,但根本比不过天下“无将可用”的现实,各地只能温水煮青蛙苟延残喘。
说到底,姜维是幸运还是倒霉?他能接过蜀汉的“接力棒”,可究其原因,往前数三五年,偏偏都是老将们一个个倒下、家底消耗殆尽交的班。要说姜维“逆天崛起”,那是美化现实了。更有趣的是,诸葛亮也好、苏禄王也罢,谁都没能改变最终蜀汉大厦将倾的命运。历史啊就是这么讽刺,当初不信任新人的老家伙们——吴懿、王平、马忠——个个都是“一方诸侯”,控制兵权卡得死死的,结果自己一个不剩。到头来姜维踩着“无将可选”的台阶往上爬,再想激发士气、打破僵局,怎么折腾都跳不出“兵少将更少”的死循环。有人说,正是这种极端的无奈,才成就了姜维的孤勇,但我想反问:如果当初蜀汉高层真有能人出来,会让姜维有机会上位?现在回头再看,大家不妨学着“假装夸奖”一句:姜维确实没让国家更早灭亡,不然靠谁去北伐、打滚?不过,真想指望他续写诸葛亮的传奇,未免太高看“后浪”的力量了。
作为最后“挑梁的大将”,姜维究竟是蜀汉人才断档的“备胎”,还是低谷中唯一的英雄?有人说他是被环境推上台,没有他蜀汉早就散架了;也有反方怒怼,这不过是“巧妇无米”的纸上谈兵,只是再无选择的妥协。各位怎么看,蜀汉后期到底是姜维的个人悲剧,还是整个国家管理上的败笔?评论区掐一掐,你站哪边?
垒富优配-最专业股票配资论坛-炒股配资官网网址-股票小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