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一款战斗机刚刚量产,就有人说它“命不久矣”。7月18日,美国“Military Watch”网站爆出一个让人意外的观点:中国的歼-35隐身战机虽然标志着海军步入隐身时代,但好日子可能没几年了。
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一架战斗机从设计到服役,少说也得十几年功夫,怎么刚开始量产就要“退休”了?事情没这么简单,咱们慢慢说。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聪明孩子”
说起歼-35,你得先了解它的“出身”。这家伙可不是从零开始搞的,而是站在歼-20这个“大哥”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歼-20那些年验证过的技术、踩过的坑、解决过的问题,歼-35直接拿过来就能用。这就好比你家老大已经把路趟平了,老二走起来自然轻松不少。
这种做法其实挺聪明的。回想上世纪90年代,苏-27和苏-30的售价只有F-15的一半都不到。为啥这么便宜?除了当时卢布贬值、外汇紧缺,关键是俄罗斯没把研发成本算进去,只按制造成本定价。
歼-35也是这个路子。既然歼-20已经把技术路线走通了,那歼-35的试飞风险就大大降低,成本优势也就有了。这和国内希望快速扩充五代机装备规模的想法,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从2021年10月首飞到现在量产交付,歼-35只用了不到四年时间,创下了五代机最快试飞纪录。这速度,说实话,确实够快的。
尴尬的“夹心层”处境
不过话说回来,歼-35现在面临的处境,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尴尬”。
怎么个尴尬法?它比歼-20晚服役七年,但预计2030年歼-50就要来了,留给歼-35的黄金时间只有五年。这就像是一个夹心饼干,上下都有压力。
这事儿说到底,还是中航工业前几年底子太薄。不像美国几家军火公司各干各的,咱们当时负担不起同时开发两款五代机的代价和风险。所以歼-20开始小规模量产后,歼-35才正式立项。
现在歼-20首飞比歼-35早了整整十年,这个时间差就成了歼-35最大的“心病”。
更要命的是,国内研发六代机的速度,显然是按照歼-20的发展进度来安排的。歼-20S量产估计会持续到2030年前后,到那时候歼-36刚好成熟,两者交接得很顺畅。
而且,手中资源丰富的中航工业不想再出现两款六代机研发间隔多年的情况,所以歼-50几乎是与歼-36同步发展,一起露面,自然也是在2030年左右服役。
这么一算,歼-35虽然还有升级潜力等待挖掘,但到那时候海空军未必愿意继续采购。用“Military Watch”网站的话说,“歼-35很快就会被歼-50取代”。
从“自用”到“出口”的华丽转身
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答案可能会让你意外:学美国F-16的路子,专供出口。
你知道吗?美国空军在20多年前就停止采购F-16了,但F-16的生产线至今还在转悠。前两年F-16还影响到F-35的生产效率,洛克希德马丁甚至不惜花大力气把F-16V产线转移,就因为手中掌握了大量订单,利润大到不忍心放弃。
这给了咱们一个很好的启发。2030年之后,国内将形成一个有意思的格局:歼-36和歼-50专供自用,歼-20逐步停产,歼-35专门搞出口。
当然了,这不意味着会马上对其他国家出口歼-50。毕竟现在全球装备五代机的国家还是少数,就连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巴基斯坦,也没拿到歼-35。过早出口歼-50只会浪费自己的战略优势。
国产战机出口的“翻身仗”
说起战斗机出口,咱们一直有个心结。从80年代出口歼-7开始,到现在主推歼-10CE和“枭龙”,主力战斗机的销售始终没能踏入主流。
这里面有自己的因素,也有政治力量干扰、战斗机性能不够给力等原因。歼-10性能其实不错,可惜登场时间太晚,出口成绩注定有限。
歼-35的机会来了。虽然2025年才问世,对后续发展有些不利,但它有几个独特优势:
第一,赶上了F-35独领风骚的时代机遇。现在全世界都在搞五代机,但能拿得出手的没几个,歼-35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第二,造价相对低廉。站在歼-20肩膀上的好处就是成本控制得住,这对那些预算有限的国家来说很有吸引力。
第三,2030年后可能放开技术管制。到那时候六代机都出来了,五代机的技术管制自然会松动,这给歼-35的出口创造了条件。
西太平洋的“新玩法”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美国“Military Watch”网站认为歼-35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步入隐身时代,升级为西太对抗的绝对核心,F-35的日子从此开始就不太好过了。
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反映了一个现实: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平衡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歼-35虽然面临着“夹心层”的尴尬处境,但在这五年的黄金窗口期内,它完全有能力在西太地区发挥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航空工业探索了一条从技术追随者向输出者转变的新路径。
思考与讨论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个道理:技术发展的节奏和市场机遇的把握,往往比单纯的技术先进性更重要。
歼-35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时候“生不逢时”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歼-35这种“先自用后出口”的发展模式,会不会成为中国军工企业的新常态?在你看来,这种模式对提升中国在国际军贸市场的话语权有多大帮助?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咱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垒富优配-最专业股票配资论坛-炒股配资官网网址-股票小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